中文名稱:鯽魚
英文學名:Carassius auratus
auratus
命
名
者:Linnaeus
科 名:鯉科
俗 名:鯽仔(黑鯽)
形態特徵:體短而高,前半部弧形,腹部圓形,頭短小。口端位。無鬚。下咽齒一行。體被中大型圓鱗;側線完全,微向下彎,後部延伸達尾部中央。背鰭基部較長,背鰭第三根刺較弱,後緣鋸齒細而密。體呈黑褐色,腹部銀白或淡黃。各鰭黑灰色。
習 性:廣溫性魚類。以水草雜生與泥質淺水域最多。生性敏感而警覺性高。為雜食性魚類,幼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,成魚則以植物碎片、藻類、腐殖質或底棲甲殼類為食。
毒 性:是膽毒魚類,但鯽魚個體小,膽更小,一般人不會吞服鯽膽治病。
可否食用:可
地理分佈:原產於中國大陸及日本,早期移民即引進至台灣。目前台灣西部溪流中、下游與湖泊、溝渠均有分布。在淡水養魚縣市的水庫、養殖場皆有。
尺寸大小:市場體型都在300克(半台斤)為多。
漁業利用:肉性平,味甘,開胃活血通脈、利水消腫。鯽、冬蟲草熬湯飲,治產婦無奶。鯽、豆腐煮水飲,治麻疹。
資料來源:漁業資訊服務網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