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見的黑鯛家族及其棲息地-“濃縮版”
台灣產(鯛科)魚類登錄至少有12種,被釣友泛稱為「黑鯛(台語音為烏格)」 由外觀不易分辨的魚種至少有5種,分別是「黑鯛屬」的黑鯛、澳洲黑鯛、灰鰭鯛和黃鰭鯛,以及「鯛屬」的黃錫鯛。 其實在比較資深且仔細的釣友眼中還是有分辨的可能,如黑鯛在南部常被稱為「沙格」,另一種被泛稱「黑鯛」的灰鰭鯛,則常被稱為「黑牛」;澳洲黑鯛又被俗稱為【白格】,其背鰭及尾鰭具黑緣。 一般來說灰鰭鯛的體型比較圓而短,身材較厚,老成魚的成長體型也較正黑鯛來得大。 黃鰭鯛因各鰭顏色泛黃,也因此得到「赤翅仔」的俗稱。 黃錫鯛的體形則更比灰鰭鯛圓短,魚頭由眼上的額部到吻部的線條較平直,所以又叫「枋頭(台語音如崩頭)」。 台灣過去沿承日系的分類,還分有「南方黑鯛」一種,據釣友口述南方黑鯛的體色較淡、僅【尾鰭末段有明顯黑色】,所在在南部常被稱為「白格」。 1.正黑鯛〈沙格〉:常見於沙、泥底質層或沙礁混合區;蚵棚釣場、外海沙礁區、沿岸河口區。 2.灰鰭鯛〈黑牛〉:常見於沙、泥底質層的蚵棚釣場。 3. 澳洲黑鯛〈白格〉:常見於外海沉船、人工魚礁……等較深海域,船釣才能釣獲;淺海或蚵棚釣場,很少釣獲。 4.黃鰭鯛〈赤翅仔〉:常見於沙、泥底質層且水質較清澈的海域。 5.黃錫鯛〈枋頭〉:常見於河口區、浮棚釣場等沙、泥底質層。 ※主要底部是沙,泥質,且有障礙物的標點,都可釣穫黑鯛家族。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